您的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 媒体发布 > 正文

为版权付费,让创作有动力

发布时间:2015-05-19 16:04商业秘密网点击率:

  当互联网与传统文化产业深度融合之后,传统的版权管理模式暴露出了巨大的局限性。随着实体唱片发行模式的逐步消亡,音乐产业迫切需要通过数字音乐付费制度来弥补传统商业模式的损失,如何使音乐著作权人在获得足够经济回报的情况下,提供更多更优秀的音乐作品,就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在日前举办的2015年南湖论坛“互联网前沿法律问题”分论坛上,众多音乐产业界的知名人士针对数字音乐版权问题,从多个角度出发,进行了讨论。

  音乐付费与其他变量呈弱相关,只与版权付费意识有关。

  中国的音乐从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体系来看,数字音乐付费是有明确的法律依据的。那么,绝大部分网络用户对数字音乐不付费的原因是什么呢?对此,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副教授张丰艳专门设计了调查问卷进行研究。

  调查显示:通过APP或者网络来听音乐的人占83.24%,其中使用音乐APP的占76.57%。在被调查者中,有69.52%的人表示会付费,然而除去音乐从业者外,却有74%的人完全不愿为音乐付费。通过对年龄、性别、收入状况、所学专业、APP的服务质量、付费意识太淡薄等主客观因素的双变量分析,调查发现“音乐付费与其他变量呈弱相关,只与版权付费意识有关。”对此,张丰艳总结说:“网络音乐用户目前的付费意识过于薄弱。用户身边付费的亲友以及他们自身接受付费教育的次数目前都很少。”

  此外,张丰艳还认为,中国音乐市场的版权混乱和盗版猖狂与目前的违法成本低廉不无关系。在调查问卷的最后,调查对象被问道:“如果被告知每个月为数字音乐付费10块钱将激发中国音乐原创动力,改善音乐产业环境……您会愿意吗?”结果显示,62%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对此,张丰艳说:“如果付费版权教育能够大规模展开,数字音乐可以收费,音乐产业环境可以得到改善,音乐创作者可以重新获取原创动力,会有越来越多的音乐精品问世。”

  互联网颠覆原有商业模式

  音乐著作权制度变革是一种产业利益的博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熊琦分析认为,互联网的诞生使得音乐产业的商业模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音乐作品的复制传播成本极低,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二是传播技术转移。之前的传播技术都掌握在广播组织、出版者这样的商业机构手上,但到了网络时代,由用户来创造内容。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主体连入网络的同时均可传播、下载音乐,使用者、传播者、创作者的身份发生了混同,于是信息网络传播权应运而生。

  他也表示,音乐著作权制度变革是一种产业利益的博弈,其权利内容和许可模式都会不断发生变化。创新许可机制的目的在于降低交易成本和协调产业利益,法定许可协调的是音乐作品著作权人、出版者与录音制品制作者之间的关系;集体管理组织则是针对广播组织与著作权人之间的关系;而对于ISP该采取什么样的模式,目前还有争议。

  广告收入无法平衡版权成本

  音乐著作权人在力主付费制度的同时,却无法在收费方式和对象上与ISP达成基本共识。

  音乐产业的时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可能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数字音乐产业的广阔发展前景和当下数字音乐产业的严峻形势形成了鲜明对比。音乐著作权人在力主付费制度的同时,却无法在收费方式和对象上与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达成基本共识。针对现阶段我国数字音乐付费制度陷入停滞且遭遇挫折的客观现实,业内人士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作者:林戈,来源:中国日报)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温馨提醒:

当您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请冷静以待,可以通过咨询法律专业律师,咨询相关法律问题,走适宜的维权之路,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护您自身权益!

如果有法律问题,请拨打免费咨询热线:0574-83099995 我们及时为您解答。

免费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