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狂挖商业秘密
广告天天打,从来不招人猛聊几小时,其实是圈套
新一轮求职高峰又将到来,为找工作焦灼的应聘者们却发现,少数招聘单位又玩起了新花招,令他们费时费力费感情。他们提醒同路人:谨防做招聘方窃取竞争对手机密的“托儿”。
圈套一做个广告建个“库”
朱小姐三月初辞了原单位的工作。她发现某电子产品有限公司同时在3家报纸以及互联网上,大版面刊发招聘广告,单财会一项,便需6人。朱小姐有多年会计经验,便欣然前往。经轮番复试,朱小姐幸运地留了下来,招聘方称,一星期后等通知。 在门外等排队的当儿,应聘者们互留了电话。奇怪的是,一星期后仍杳无音讯。朱小姐与众人联系方知,无一人被聘上。后听到该公司职员泄密:公司成立不久,根本不要人,只是借招聘扩大影响,并趁机建个“人才库”罢了。
圈套二!商业秘密反复窃取
张先生越想越觉得不对劲。他一直在医药行业做营销,去了好几个单位应聘,对方都非常直白地问自己原所在单位是如何管理、运作的,还拿个本子做记录。张先生迷惑了,原所在公司明文规定,营销政策是公司机密,如今出了公司,当讲不当讲?若对方问的只是个人经验也罢了,可摆明了是问原公司的运作流程,还涉及更多与本职无关的内容。若不讲,又显得自己份量不够,被扫地出门。张先生说,求职伙伴们虽然最后一个没被录用,却都被这样几个小时几个小时地“打听”过。用这种方式处心积虑挖资源,张先生觉得太不道德。
教训擦亮眼睛再前行
今年就要毕业的刘同学告诉记者,费尽心思复印装订好个人资料,辗转乘车攀谈半天,“真的像是要用我”,可回来等了好久再问方知又入“库”了。“别的浪费也就算了,我最气愤的还是误了我找工作的时间,毕竟还有很多单位真正是要招人哪。” 据记者了解,实际操作中,登招聘广告并不复杂,出示经营许可证即可,网上就更容易。由于招聘的主动性与随机性,刊登方也无从把关,若投诉,招聘单位完全可以“都不合条件,不想要”或“早就招满了”为由搪塞。只能是求职者自己擦亮双眼。
记者蒋红雨
(作者:,来源:)- 上一篇:新华社受权播发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 下一篇:餐饮的商业秘密——行走江湖的独门暗器
- 软件著作权登记与取得著作权没有任何的关系 2015-06-02
- 业界热议录音制作者广播权 2015-06-03
- 最高法司法解释:反向工程获商业秘密“合法” 2015-05-10
- 商标评审申请及答辩 2015-05-10
- 谈谈“传奇”私服及其侵犯商业秘密的性质 2015-05-29
- 对侵犯商业秘密行为应承担那些行政责任 2015-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