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飞机的企业跑去卖菜了
企业流行搞自留地,放心蔬菜成员工最欢迎福利
□本报记者 徐秀雰实习生杨柳依文/摄
早报讯 “一方面是农民缺少信息,生产出好的农产品,却卖不出好价格。另一方面,是很多消费者想吃安全可靠又好吃的农产品,却又苦于找不到。”这样一对矛盾,让西子控股集团董事长王水福思考了好几年。最近,他解决了这一矛盾。
“到全省各地寻找优质的农产品,请检测院的专家检测新鲜蔬菜,确保无农药残留,再通过成熟的供应链供给公司员工。”杭州亿家信优农中心的总经理彭经梅告诉记者,这个出自王水福的想法,目前正初步实现,除了公司员工,现已面向很多楼盘的住户。
企业:西子控股
用造飞机的标准实现标准化农业
工业企业专注点是如何标准化
西子控股,这家在杭州有着30多年历史,以大型制造业起家的企业,怎么干起了卖菜的事儿?
说来很巧,王水福在40年前的第一份工作便是植保员(专门负责植被保护),对种菜可谓感情颇深。除了完成造飞机的梦想,让员工和身边的人吃上安全有质量的蔬菜也一直是他的心愿,于是,去年他专门拨出了一笔款,由专人负责搞起了这个项目。
大关路欧尚超市附近一家看似普通的农产品店铺,牌子上写的是“杭州市优质农产品展示中心”。每天,这里会接到各种蔬菜订单,最受欢迎的就是为家庭配备的蔬菜套餐,220元一箱,里面鸡、蛋、鱼、肉、蔬菜通通包含了。即使比普通蔬菜贵了好几倍,订购者依然趋之若鹜。
“现在知道我们这个农产品中心的人不多,企业的内部员工或者高管的一些朋友,只要打个电话,提前24小时预约,就可以拿到经过检测程序,确保安全的新鲜蔬菜和鲜肉。”彭经梅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从派人去找合作的农场,寻找可靠的蔬菜源头,找专家形成可行的安全检测流程,她都亲自把关。
“用造飞机的标准化实现农业标准化,这也许是我们这样的企业去做高端蔬菜供应的一个可贵经验。”彭经梅认为,一般的种植户只专注于种植技术,再大一点的农场关注的是如何预测市场。但是如果由一家工业出身的企业去做这件事,专注点就在于如何标准化。
“在飞机零部件制造中,质量和安全是第一的。其实,农业生产同样重要。”王水福的这一理念,最终让他理想中的优农中心实现了。
签下1000亩地给鸡鸭做“净化”
半年下来,彭经梅已和180家企业签下合作协议,为优农中心提供符合标准的蔬菜。“每天都要抽检,一旦发现农药超标就退回去,并且举报给市政府的相关部门。”彭经梅告诉记者,即使他们的检测设备很先进,5分钟能出96个蔬菜样本的检测结果,实际上要完全掌控一棵蔬菜是否有农药相当困难,自己种才是最可靠的。
“我们刚签下了余杭径山的1000亩地,准备做自己的农场。”她说。
有茶园、果园,还有鱼塘和养猪场,这是彭经梅描述的未来农场的布局。和以往的农场不同,除了自己种植质量可控的蔬菜,这里的养殖场还有“净化”的功能。“何为净化?就是把成品的猪和家禽放进来再养两个月。”
“养小不养大。”这是王水福做这个“净化中心”的宗旨。一般的养殖户希望将猪养得越大越好,这样卖出去的价格更贵,而王水福的想法刚好相反。
“市场上卖的鸡和猪,为了防病和长肉吃很多兽药,个头都长得很大。”彭经梅告诉记者,检测一只鸡的成本要7000元,不可能每只鸡都检测一遍。为了确保它们体内没有有害的残留,买来后先放到自家农场里,就喂草饲料。“这样它反而会瘦下来。”彭经梅说,“养两个月后再拿到我们的优农中心出售,这样我们可以放心地告诉消费者,是真正的土鸡和土猪了。”
“一斤毛毛菜,超市卖2元的话,我卖的是4元至5元。可是我算下来,全部订购公司的蔬菜,三口之家一个月买菜的开销也才1700元左右。所以我们很多高管和员工都在优农中心订菜,品质好,又让人放心。”彭经梅说,这也成了最受员工欢迎的福利。
企业:古越龙山
租了13亩地,专供员工食堂
事实上,记者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搞起了“自留地”,专种放心蔬菜。最初的想法都是能让员工吃得更健康,更安全。一家做电器的温州上市企业近日也告诉记者,他们日前在丽水考察土地,准备做真正的有机农业,因项目尚未签约,暂不对外公布。
“自己种的菜吃得放心。”今年3月份,绍兴的古越龙山试水“自留地”项目,与当地农科院合作租了13亩地,种起了无公害蔬菜,虽然种植面积并不大,但供应4000多名员工的食堂是足足有余了。“多出来的蔬菜,以成本价卖给员工,也算是一种福利。”古越龙山该项目负责人茹女士说。
采访中,记者得知,这个“企业自留地”的想法实际上来自于古越龙山以往的绿色糯米基地。“我们在全国各地都有绿色糯米原料基地,用于酿造高端黄酒,所以对有机农作物的质量标准有较成熟的经验。”茹女士介绍,该企业的很多产品出口日本,食品安全卫生标准非常苛刻,“做这个项目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员工吃得放心。没想到,蔬菜卖得很俏,每天都有员工排队购买。”
企业:万科
“吃在当地,吃在当季”渗入物业服务
除了大型企业,一些房地产楼盘,为了能提供更好的物业服务,也做起了针对业主的农场。杭州城北的良渚文化村里有一个玉鸟菜场,菜场的背后便是一大片农田。
据农田负责人孟现美介绍,这里属于小区景观农业区,农田里面种着水稻、向日葵、玉米等。每天,只要农田里有收获,便会拿到菜场里卖给该小区的业主。
“我们是在今年的4月份开辟出来这两片土地,共50亩地,用作农田,产出提供给业主食用。”孟现美还提到了他们的种植理念,即“吃在当地、吃在当季”。
“之所以只用当地、时令品种,也是希望让我们的业主能够吃得放心、吃得健康。管理过程中,我们杜绝农药,只使用适量化肥,采用传统的种植方法,价格是和市场价同步。这个项目成为众多物业服务中,业主最喜欢的。”
孟现美说,由于农田不采用大规模机械化种植方式,所以产量并不是很高,每天的产出根本满足不了现有1900多户常住业主的需求,收获的东西很快销售一空。前段时间是玉米收获期,每天可以卖出200—300斤的玉米。
“在我们的菜市场里,自己农田里产的蔬菜和外面商贩销售的蔬菜一起卖,但是我通常会买小区农田产的。因为都是当天采摘的,非常新鲜,没有农药,吃起来味道也比外面的好很多。”居民吴小姐告诉记者。
谈到卖这些蔬菜和农作物能给公司带来多少收益时,该小区物业负责人沈毅晗说:“我们经营农田几乎是亏钱的。公司要出钱购买种子、化肥,还要招聘当地的农民来管理农田,而且非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成本高,周期长,产量低,赚钱少。我们并不是要通过经营农田来增加收入,只是让业主提高生活品质和生活乐趣。”
■记者手记
啥时“福利”成常态?
“搞农业赚不到钱。”记者在采访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时,常常听到这样的诉苦。为了拉动当地的经济,保持持续快速上涨的税收,很多农业用地渐渐成了工业用地或者房地产项目用地。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安全,成了老百姓的迫切需求,“上哪儿去找能让人放心吃的东西呢?”频频爆发的食品安全事件,逐渐吞噬了人们对食品消费的“信任感”。
上述这些企业在做“自留地”时基本属于亏损状态,比如西子控股集团在此项目上去年一年就烧了300多万元。“宁可亏钱也要吃得安全”,这是大多数企业搞“自留地”的态度。
正因为对食品安全卫生的担忧,有能力实现自供安全食品的企业,逐渐承担起了这部分责任。并且,他们正尝试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探索出高端农业和标准化农业的新路子。
可喜的同时,我们又迫切地想看到,啥时这样的“福利”能成每个市民享受的常态?
来源:今日早报
(作者:,来源:)- 业界热议录音制作者广播权 2015-06-03
- 对侵犯商业秘密行为应承担那些行政责任 2015-06-01
- 谈谈“传奇”私服及其侵犯商业秘密的性质 2015-05-29
- 最高法司法解释:反向工程获商业秘密“合法” 2015-05-10
- 商标评审申请及答辩 2015-05-10
- 软件著作权登记与取得著作权没有任何的关系 2015-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