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 媒体发布 > 正文

国务院八条金融新政:释放转型升级新信号,知识产权保护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必备手段

发布时间:2015-05-18 14:55商业秘密网点击率:

详解国务院八条金融新政:释放转型升级新信号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明确引导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加大向“三农”和小微企业信贷倾斜、助推消费升级和推动民间资本进入等八项政策措施,这些措施发出了银行业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新信号。

  一、盘活存量支持实体经济

  【政策原文】

  引导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合理保持货币总量,按照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原则,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等的信贷支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支持调整过剩产能,对整合过剩产能的企业定向开展并购贷款,严禁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建设项目提供新增授信。

  【媒体解读】

  此次会议释放的政策信号,既不是“放水”,也不是“收紧”,而是合理保持货币总量,新华社发表文章指出,引导信贷资金服务实体经济,核心是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中国证券报》文章则称,从会议的表述可以看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要突出“稳”和“优”。

  “稳”是指货币政策保持稳健,货币总量保持合理。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陷入低迷,经济放缓速度明显快于预期,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旧突出,内生增长动力需增强。稳增长无疑是当前之事。

  “优”则指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盘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值得指出的是,其必须建立在货币总量稳定的基础上。

  《中国经济时报》还认为,当前中国货币和信贷的总量与规模非常大,存量货币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不足,效率不高,货币空转甚至是泡沫化的问题严重,不能一味靠信贷刺激来保持经济增长,必须通过改革优化信贷结构,充分发挥存量货币对经济的支持力度,货币政策应保持稳健不放松。

  【专家分析】

  专家认为,引导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的这一表态释放了货币政策不放松的信号。

  华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指出,当前货币运行效率已严重下降,货币推动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率越来越低。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会议提出的“把稳健货币政策坚持住”暗示货币政策不放松的坚定取向,政策空间在于“发挥好”。

  此外,会议对“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产业和领域,进行了强调和明确。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高级分析师周景彤认为,此种说法,跟以往有所不同。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教授郭田勇表示,对于产能过剩行业,银行既要严格把控产能过剩引发的融资风险,也要支持帮助和促进产能过剩行业的经营转型和结构调整。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也是银行未来信贷投放的重要方向,是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

  二、继续补强经济发展“短板”

  【政策原文】

  加大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信贷倾斜。全年“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媒体解读】

  我国提高经济发展包容性的重要内涵就是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对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进行倾斜支持。《金融时报》认为,“三农”由于行业的弱质性,目前还难以通过股票、债券等进行直接融资,而大量小微企业融资还只能依托于银行贷款甚至是民间融资。因此,银行对这两个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成效和质量。

  《证券时报》也指出,金融机构包括信贷和非信贷资源的配置,要更加向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和战略新兴产业、小微企业、三农、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项目倾斜。其中,三农、保障性安居工程涉及民生,战略新兴产业和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则事关转型,信贷政策的选择最终还是落地到这些地方。

  新华社文章称,此次明确提出“两个不低于”,有望进一步发挥信贷资金对“三农”和小微企业发展的推动效应。文章还认为,贷款难、贷款贵依然困扰着“三农”和小微企业发展,改善“三农”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仍须继续发力。

  三、支持企业“走出去”用活外储

  【政策原文】

  支持企业“走出去”。创新外汇储备运用,拓展外汇储备委托贷款平台和商业银行转贷款渠道,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推进个人对外直接投资试点工作。

  【媒体解读】

  《中国证券报》文章指出,此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已成立委托贷款办公室,支持企业“走出去”。业内人士称,数以万亿美元计的外汇储备对提升中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未起到太大作用。金融业国际竞争力低下,则难以有效配置国际资产,这是我国的一大软肋,希望外汇储备委托贷款平台能改变这种状况。

  《上海证券报》文章指出,从目前各地试点看,个人海外直投仍需不断尝试。据悉,央行此前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政策框架是:先贸易,后直接投资,再金融投资。

  【专家分析】

  温州市商务局副局长陈健曾表示:“与其让这些资金游离于境外投资管理和统计之外,扰乱正常的外汇管理秩序,不如建立规范化的个人境外直接投资渠道。”

  温州市金融办主任张震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争取今年启动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将在国务院批准的前提下“尽量先做一两笔看看”。

  四、消费金融将成经济转型助推器

  【政策原文】

  助推消费升级。创新金融服务,支持居民家庭首套自住购房、大宗耐用消费品、教育、旅游等信贷需求,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扩大消费金融公司试点。

  【媒体解读】

  《证券日报》撰文指出,经济结构调整转型,预示消费将成为经济主流。消费金融的潜力还表现在人口增长及结构变化上,我国庞大的人口是支撑消费总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城镇化是消费金融增长的重要支撑点。

  文章最后指出,扩大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意味着消费金融的触角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将得以延伸。无论是新增消费金融公司还是业务范围的扩大,无疑都将有力促进消费的增长。而消费金融的增长,给涉及消费金融的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带来想象空间,这对A股市场无疑是个利好。

  【专家分析】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在目前经济放缓情况下,考虑到当前经济面临复杂局面,结合中央提出“宏观政策要稳住,微观政策要放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要求,应继续加大促进居民消费升级。创新金融服务,推动消费升级,银行业金融机构大有可为。 五、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强化直接融资

  【政策原文】

  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将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试点扩大至全国,鼓励创新、创业型中小企业融资发展。扩大债券发行,逐步实现债券市场互通互融。

  【媒体解读】

  今年以来,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全国股转系统建设工作被摆至更加突出的位置。《证券日报》文章指出,目前,中国债券市场由多部门监管,市场不统一的格局阻碍了金融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的实现。

  【专家分析】

  “金融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依旧比较突出,经济结构调整是必然。”央行研究局研究员邹平座表示,“目前,货币政策依然会保持稳健。不过,更重要的是要提高金融市场的资金效率,控制不合理的投资和支出。另外,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尤其是推动直接融资,这是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非常重要的举措。”

  “扩大债券发行对我国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和降低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是有重要意义的。”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应用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吴卫星表示,扩大债券发行的同时,债券市场需要更加透明而且具备好的流动性,为更多参与主体进入债券市场创造条件。

  吴卫星建议,“未来应提高非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债比重。从债券的投资方来说,需要逐步提高非存款货币类机构投资人持有债券比重,为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入市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方法丰富投资人结构。”

  他还指出,“债券市场互通互融并且快速发展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压力,促使商业银行提高其评估风险和定价的能力,对企业的信用进行更为精准的分析,提高其对不同企业的服务能力,并且有助于提升其国际竞争能力。”

  六、保险“补血”实体经济需加大补贴

  【政策原文】

  发挥保险的保障作用。推广涉农新险种,试办小额信贷保证保险,推动发展国内贸易信用保险。

  【媒体解读】

  对于保险业如何支持实体经济,《上海证券报》认为,保险不但具有经济补偿功能,而且还具有资金融通功能。但是,险种多为政策性微利险种,配套补贴政策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些保险业务的发展。如何让保险在为实体经济“保驾护航”过程中充分发挥保障作用,仍然有赖于相关配套政策的扶持。

  文章呼吁,在原有的财政补贴基础上,仍然需要加大配套补贴政策、扩大政策支持面。如针对某些险种,除之前的国家政策补贴之外,可以再增加地方财政补贴政策,与此同时,让承保的保险公司享有一定的税优政策。这样既有利于鼓励企业及个人投保,又能调动保险公司的积极性,真正为实体经济安上“保险丝”。

  【专家分析】

  在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院长朱俊生教授看来,作为金融系统之一的保险行业,充分发挥保险所具有的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等功能,服务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既责无旁贷,又义不容辞。与其他行业所不同的是,保险具有经济补偿的“补血”功能,是对被保险人在风险发生后进行的经济补偿或给付。有了保险保障功能,实体经济一旦遇到不幸事故和灾害损失,就可以及时得到保险公司的经济补偿。

  七、草根经济呼唤草根金融

  【政策原文】

  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进一步发挥民间资本在村镇银行改革发展中的作用。

  【媒体解读】

  《中国证券报》分析指出,长期以来,我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步伐缓慢,大部分金融机构仍以国有资本为主导。这不仅不利于民间资本的健康发展,也给我国金融业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通过近些年的发展,民间资本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已经具备了较为雄厚的资金实力。目前,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和能力,也是我国金融业继续发展的动力和金融改革的内在要求。

  民间资本进入垄断领域存在诸多好处。例如可以接过前期政府投资的“接力棒”,形成经济增长新引擎;在流动性过多的环境下开渠放水,通过将民间资本引向新领域,减轻未来通货膨胀及资产泡沫的压力;通过引入竞争,释放“制度红利”,提高国有经济部门的运营效率,改善广大消费者的福祉等等。

  与大型国有银行相比,民间资本在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方面也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正所谓“草根经济的发展需要草根金融的支持”,民间金融机构在业务经营上通常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针对性,因此在中小企业业务方面拥有突出的信息优势和成本优势,不仅能够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而且能够大大提高服务中小企业的效率。

  同时,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是改变目前我国银行业缺乏竞争、垄断现象严重和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重要动力。对民间金融机构来说,并不存在如大型国有银行一般的来自国家财政的支持,是真正自负盈亏的经营主体,因此民间金融机构竞争意识更强,在经营上更加注重提高盈利能力和风险控制。

  【专家分析】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纪志宏认为,当前已经具备开展民营资本发起设立中小银行试点的条件,宜按照“开放准入、严格监管、试点先行、有序推进”的总体思路,选择民间资本发达地区启动民营银行试点。

  还有专家表示,鼓励探索设立民营银行此前仅仅处在学术界交流的阶段,此次在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是首次,这意味着民资进入金融业有望提速。

  八、严守金融风险底线十分关键

  【政策原文】

  严密防范风险。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排查和化解各类风险隐患,提高监管有效性,严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媒体解读】

  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近期正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多重不利因素带来的考验。一旦热钱撤离会就造成流动性紧缺、资金链条断裂的风险,从而大面积地波及银行等金融机构。

  日前,国内银行间市场出现隔夜拆借利率异常攀高的现象,也引发市场对资金面骤紧、银行或出现债务违约风险的担心。此外,市场出现的担忧还有,中国信贷周期或将由扩张转入紧缩,从而引发信贷不能到期偿还的概率上升。严峻的形势下,严密防范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系统稳定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因此,要不断强化宏观审慎管理,进一步完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政策,探索逆周期资本工具,研究降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风险的措施,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监测预警,深入开展金融机构稳健性现场评估和金融稳定压力测试,完善危机管理和系统性风险处置机制,扎实推进存款保险制度建设,有效维护金融体系稳健运行。

  【专家分析】

  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高级分析师周景彤表示,总体来看,当前中国的货币和信贷规模已相当大,M2/GDP的比例超过200%,今年以来的货币增速也非常快,所以要提高和挖掘存量货币的效率,来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作者:,来源:)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温馨提醒:

当您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请冷静以待,可以通过咨询法律专业律师,咨询相关法律问题,走适宜的维权之路,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护您自身权益!

如果有法律问题,请拨打免费咨询热线:0574-83099995 我们及时为您解答。

免费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