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知识产权智库 > 版权保护 > 优秀文章 > 正文

破解新闻出版业版权保护难题

发布时间:2017-01-20 08:48商业秘密网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出版重大科技项目——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历经10年,终于在去年年底竣工了,这标志着版权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同时也预示着版权工程应用推广工作正式开始。

  近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总体组专职副组长张立,他表示该工程的顺利竣工与落地应用,将为新闻出版业破解版权保护难题、实现转型升级与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顶层设计 顺时应势

  作为第一个完成的版权工程,它有哪些现实意义呢?张立认为,首先是可以解决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中的版权瓶颈问题。由于我国多数传统出版单位找不到数字出版着力点,因此数字化进程缓慢。另外,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传统版权保护手段无法有效跟进,侵权盗版屡禁不绝,很多权利人包括传统出版单位不愿、也不敢将优质内容资源交予数字出版企业。通过实施版权工程,可以为传统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以及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技术支撑,从而解决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中的版权瓶颈问题。

  其次是可以确立我国在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中的自主地位。通过实施版权工程,大力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无疑可以确立我国在相关技术研发中的自主地位,保证我国出版单位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抢占制高点。

  最后是可以树立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良好形象。我国实行现代版权制度的时间较短,侵权盗版现象普遍存在,在有些领域还比较突出。这种形势下,国家组织实施版权工程,无疑可以彰显我国保护知识产权的态度与成效,树立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良好形象,为我国新闻出版及相关行业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联合攻关 成果丰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版权工程是2006年开始酝酿,2007年进行可行性论证,2011年正式启动,2016年通过技术终验、财务终验与整体验收,共18个分包、26项课题,涵盖技术研究、系统开发、平台搭建、标准制定、总体集成、应用示范等多个方面,参与工程管理、研发和集成任务的单位24家,参与人员超过2000人。工程总体目标是:探索数字环境下的版权保护机制,为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提供政府主导的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提供一整套数字版权保护技术解决方案。

  张立告诉记者,按照设计方案,版权工程研究制定了4类25项工程标准与接口规范,形成了一套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突破传统版权保护技术手段,研发并形成了内容分段控制技术、多硬件绑定技术、富媒体保护技术、数字水印嵌入技术、媒体指纹提取技术、可信交易计数技术等版权保护核心支撑技术;针对移动出版、互联网出版、出版单位自主发行等业务模式,开发出了5类版权保护应用系统,并成功完成了5类数字版权保护技术集成应用示范;搭建了数字内容注册与管理、版权保护可信交易数据管理、网络侵权追踪3个公共服务子平台;经过整理与集成,最终形成了综合性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管理与服务平台。

  工程核心成果为综合性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管理与服务平台,集专利技术共享、数字版权保护监管控制、为出版机构服务、为广大公众服务、产品展示等功能于一体,可为新闻出版行业及社会公众提供一整套版权保护技术解决方案。该平台包括数字内容注册与管理、版权保护可信交易数据管理、网络侵权追踪3个子平台,其中:

  ——数字内容注册与管理子平台:具有版权信息注册、作品特征提取和版权标识符嵌入等功能,为新闻出版行业提供可靠的数字内容注册、权属证明服务,为网络环境下数字内容作品的传播提供版权标识和认证服务,结合工程其他成果,让出版单位在数字内容作品分发和销售环节没有后顾之忧;——可信交易数据管理子平台:独立于交易双方的第三方数据采集中心,通过对网上数字内容作品交易数据和授权数据进行监测与管理,有效地保证内容提供商、内容销售商等各方权利和利益,为各方提供可信的数据查询、监测与管理服务,保证各种交易数据的可信性和可监控性。

  ——网络侵权追踪子平台:具有网络取证、证据核实、证据保全等功能,针对指定数字内容作品,为用户提供是否遭受疑似网络侵权情况的服务,通过即时受理和主动监测,做到侵权行为早发现、早报告、早提醒,达到打击网络侵权盗版、净化网络空间的目的。平台通过在线实时取证技术进行网络取证;输出疑似侵权作品的网站列表,并进行证据保全,后续可作为行政、司法机关执法证据。

  协同创新 亮点纷呈

  经过20多家单位2000多名人员5年时间的协同攻关,版权工程探索建成了目前我国唯一一个由政府主导的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管理与服务平台),可以为新闻出版单位与社会公众提供从注册、交易到侵权追踪的全流程版权保护技术服务,与此同时,可以做到内容资源无需离开本单位(仅需提取作品特征),用户对内容资源绝对控制,消除了用户单位对数字内容安全的后顾之忧。

  工程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例如:数字内容分段控制技术,可实现作品的按章、节、页进行版权保护;多硬件环境版权保护技术,可实现同一作品在多种不同终端间的自由共享和控制;媒体指纹技术,可以高效和唯一地识别并提取一个作品特征信息,实现即使无作品也可进行作品的侵权追踪和确权,满足出版单位电子书不出社即能享受版权保护服务的需求;自适应多媒体数字水印技术,可实现在不影响原始文件可观性、完整性的情况下,对文本、图像、视频和音频等不同类型作品嵌入相应版权信息,等等。

  在研发过程中,版权工程申请发明专利41项,其中6项已经获得国家授权;一项荣获第十八届中国专利优秀奖。此外,工程媒体指纹相关技术、数字水印相关技术均获得2015年中国电子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数字水印相关技术还获得教育部2015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技术发明)一等奖。

  张立表示,作为总局组织完成的第一个新闻出版重大科技工程项目,版权工程除按项目任务书要求完成预定研发任务外,最为重要的是,形成了一套比较可行的重大科技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确立了财务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风险控制等一系列工程管理制度,积累了重大科技工程项目管理经验;与此同时,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出版业内的数字技术骨干人才和工程项目管理人才,汇聚了一大批行业外技术人才为我所用,为总局相关项目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影响渐深 前景广阔

  “版权工程着眼行业亟须,顺应时代要求,业界充满期待,在工程研发期间,有不少单位密切关注工程进展,并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应用工程成果的迫切愿望。”张立说道。

  2016年5月,版权工程亮相第十二届深圳文博会,以工程成果介绍、系统平台体验和关键技术推介为主,举办了工程成果展,吸引上千名业内外观众参观,会前与百余家出版相关单位签订了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服务意向书,会上与中国出版集团、中文在线数字出版集团股份公司等30家单位现场签约。

  之后,版权工程应用推广单位中国新闻研究院又陆续和众多单位签订了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服务意向书、战略合作协议等,并与一起作业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等多家出版及相关单位签订了正式技术服务合同,为中文在线、万方数据等数字出版企业批量注册了大量版权作品信息,同时也把侵权追踪技术成果应用到了网络文学反盗版实践中。截至2016年11月底,研究院共签署各类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服务协议130余份,服务对象涵盖传统书报刊出版单位、新媒体公司、动漫及艺术设计企业、技术企业、基地(园区)、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服务公司以及相关行业组织等。

  据了解,目前工程已进入全面应用推广阶段。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后续将通过集中展出、巡回演示、技术交流等各种方式,推介工程成果及相关应用服务,不断促进版权工程成果的应用,努力为政府决策、行业发展、社会创新提供支撑。“在文化与科技融合过程中,版权作品的表现形式、传播渠道越来越多样化,作品相关权利的授权情况越来越复杂。数字网络条件下,传统版权保护手段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版权产业发展越来越离不开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支撑,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相关成果的应用前景无疑会越来越广阔。”张立表示。

 

(作者:王坤宁,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温馨提醒:

当您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请冷静以待,可以通过咨询法律专业律师,咨询相关法律问题,走适宜的维权之路,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护您自身权益!

如果有法律问题,请拨打免费咨询热线:0574-83099995 我们及时为您解答。

免费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