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知识产权保护企业联盟 > 全国双打 > 正文

“社会共治”才能靠谱地终结电商假货

发布时间:2016-10-25 09:11商业秘密网手机版

  你还敢在网上买买买吗?日前,工商总局对淘宝、天猫、京东、1号店、唯品会等电商的电风扇、电磁炉、手机、插头插座、儿童用品、内衣、卫生巾等503批次商品抽检。经检测,总体不合格商品检出率为34.6%。其中,天猫商城出售的不合格产品数最多,居第一位。

  “剁手节”眼瞅着要倒计时了,在实体经济风雨飘摇的2016年,即便不是等着盆满钵满电商平台,各方都冀望在线上消费狂欢中触摸到内需的阵阵暖意。这个时候,质监部门先行一步,甄别电商平台里的套路或“李鬼”,也是职责所在:既给“吃土”前的买买买探探市场的风气,也以职能警觉挫挫不良商家的锐气。

  不过,媒体所谓“电商平台抽检不合格商品检出率为34.6%”的说法,看起来蛮惊人,却也疑似断章取义。这里有几个具体语境需要注意:一是本次抽检,主管部门更多地关注了消费者投诉较多的商品。换言之,“重灾区”的情况,恐怕不能推而广之成为整个网购领域的生态现实。抽检的不合格率,不等于总体商品的不合格率。二是抽检结果,显然不足以对一家平台“幸灾乐祸”。事实上,天猫、淘宝、京东、1号店等网购平台均在本轮抽检中曝光出数量不等的问题。好在,“平台越大不合格率越高”的潜规则并未上演。

  这些年,电商平台上的假货,算是个节令性的口水话题。每年的“315”或“双11”左右,都会蹦跶出来吸聚眼球。道理亦不新鲜,解决这个问题,思路无非两个:治标之计,就是给电商加压,在渠道与管理上火眼金睛,让假冒伪劣在电子商务交易之前“现形”。治本之策,还是线下治理,把假货查禁在流通环节、乃至生产源头,只要生产假货的罪得其咎了,哪怕电商平台再是“独宠”有加,自己也变不出假货来。

  近日,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6年(上)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0.5万亿元,同比增长37.6%。其中,B2B市场交易规模7.9万亿元,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2.3万亿元。上半年中国网购用户规模达4.8亿人,同比增长15.1%。有了互联网+的加持,有了产业政策的扶持,电商在转型升级中的支点效应越发彰显。只是,假冒伪劣不是电商的阵痛,而是产业发展的顽疾。因此,以假货原罪电商之前须想想:在没有天猫与京东之前,秀水街或华强北不是很好的例证?

  这个逻辑,当然不是为假货张目,更不是为电商不作为背书。眼下而言,社会共治才是终结电商领域“假货一箩筐”的正道。一方面,固然要强化电商社会责任,类似阿里执行5年、花费过亿的“神秘抽检”制度等,理当在行业治理中推而广之;另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强化职能责任,别只靠“职业打假人”或“打假特战营”,常态监管与严苛执法才是治假的根本。此外,企业的品牌意识、消费者的权益理念等,亦是护航产品质量的重要力量。

  一句话,以“社会共治”终结电商假货,“剁手节”才会少些坑。

(作者:未知,来源:南方网)
商业秘密网
温馨提醒:

当您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请冷静以待,可以通过咨询法律专业律师,咨询相关法律问题,走适宜的维权之路,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护您自身权益!

如果有法律问题,请拨打免费咨询热线:0574-83099995 我们及时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