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服务提供者著作权侵权责任问题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5-06-04 09:15商业秘密网
摘要:以WIPO为代表的国际知识产权组织一直在与新技术的博弈中生存和发展,而有关网络时代著作权法如何变革显然是WIPO的重要议题之一。我国已于2007年6月正式加入WCT和WPPT,依据条约必须遵守原则,作为条约成员国我国必须履行条约规定的义务,避免国内法与条约相冲突。同时作为网络著作权保护相对完善的美国、欧盟,对网络服务提供者著作权侵权责任进行了较系统的规定,比较分析和扬弃借鉴西方诸国的网络著作权法律理论和立法制度,对我国网络著作权法律制度的构建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网络服务;提供者;著作权;侵权责任;比较研究
一、美国立法司法实践
美国是互联网应用最早,在美国网络服务提供者著作权侵权责任认定中,经历了从严格责任到“避风港”的过渡。
1995年,美国的《知识产权与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知识产权工作组的报告》(即IPNLL,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he National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通称“白皮书”)与美国1996年通过的《通信正当行为法》中规定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严格责任,认为只要在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系统或网络中出现侵权或违法信息,不论其是否有过错,均应承担责任。后来,美国国会通过了《在线版权侵权责任法案》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做出了限制,避免因网络用户实施侵权行为而承担过重责任,标志着“避风港”原则的形成。美国法院通过在一系列案例中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对著作权侵权承担间接责任,从普通法体系中发展出了帮助侵权责任和替代侵权责任理论。
二、欧盟立法司法实践
欧盟于2000年通过了《电子商务指令》(Directive on electronic commerce) ,该指令创建了电子商务的内部市场体系,为商家和消费者提供了明确的法律规则。虽然一些关于间接侵权的案例,已经根据该指令的12-14条之具体条款作出了审判,但似乎欧盟判例法没有明确的关于网络服务提供者的间接侵权责任理论。根据该指令,如果网络技术服务提供者仅作为“单纯通道”或者提供“临时缓存”服务,其唯一目的是使得内容的传输更为高效、其具有机械的、自动的、被动的性质,而且对其传输、存储的内容既不知情也无权控制,则免于承担法律责任。
三、我国关于网络服务提供者相关立法比较分析
在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互联网业务的发展,对网络服务提供者著作权侵权责任的法律规制体系也随之建立起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2010年7月开始施行的《侵权责任法》更是第一次以国家基本法律的形式规定了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中各方责任。
通过与国外相关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问题对比分析来看,目前我国在有关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问题上仍有一下差异:
首先,我国立法者仍在共同侵权框架内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间接侵权责任。让网络服务提供者为其网络用户的直接侵权行为承担责任的法律基础是《民法通则》第130条以及《侵权责任法》第36条中关于“共同侵权责任”的理论。
其次、在对国外间接侵权理论的借鉴中,我们也存在一些不同。如,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虽然借鉴了美国《千禧年数字版权法》(DMCA)和欧盟《电子商务指令》中有关网络服务提供者“避风港”的规定,但在司法界和学术界,对于如何理解“避风港”,正确地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的“间接侵权”仍然存在很大争论。
四、我国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法律体系的不足
我国现存的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的相关法律缺少一部立法层次较高、专业性较强的统一指导性法律法规。经笔者查找发现,目前相关规定均已零散的条例、办法或者司法解释的形式存在。同时由于各规范随规定的内容缺乏统一的指导性,这就有可能导致相关内容出现交叉重叠,甚至是意见分歧。(作者:许少方,来源:市场研究 2015年02月(上))
关键词:网络服务;提供者;著作权;侵权责任;比较研究
一、美国立法司法实践
美国是互联网应用最早,在美国网络服务提供者著作权侵权责任认定中,经历了从严格责任到“避风港”的过渡。
1995年,美国的《知识产权与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知识产权工作组的报告》(即IPNLL,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he National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通称“白皮书”)与美国1996年通过的《通信正当行为法》中规定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严格责任,认为只要在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系统或网络中出现侵权或违法信息,不论其是否有过错,均应承担责任。后来,美国国会通过了《在线版权侵权责任法案》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做出了限制,避免因网络用户实施侵权行为而承担过重责任,标志着“避风港”原则的形成。美国法院通过在一系列案例中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对著作权侵权承担间接责任,从普通法体系中发展出了帮助侵权责任和替代侵权责任理论。
二、欧盟立法司法实践
欧盟于2000年通过了《电子商务指令》(Directive on electronic commerce) ,该指令创建了电子商务的内部市场体系,为商家和消费者提供了明确的法律规则。虽然一些关于间接侵权的案例,已经根据该指令的12-14条之具体条款作出了审判,但似乎欧盟判例法没有明确的关于网络服务提供者的间接侵权责任理论。根据该指令,如果网络技术服务提供者仅作为“单纯通道”或者提供“临时缓存”服务,其唯一目的是使得内容的传输更为高效、其具有机械的、自动的、被动的性质,而且对其传输、存储的内容既不知情也无权控制,则免于承担法律责任。
三、我国关于网络服务提供者相关立法比较分析
在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互联网业务的发展,对网络服务提供者著作权侵权责任的法律规制体系也随之建立起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2010年7月开始施行的《侵权责任法》更是第一次以国家基本法律的形式规定了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中各方责任。
通过与国外相关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问题对比分析来看,目前我国在有关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问题上仍有一下差异:
首先,我国立法者仍在共同侵权框架内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间接侵权责任。让网络服务提供者为其网络用户的直接侵权行为承担责任的法律基础是《民法通则》第130条以及《侵权责任法》第36条中关于“共同侵权责任”的理论。
其次、在对国外间接侵权理论的借鉴中,我们也存在一些不同。如,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虽然借鉴了美国《千禧年数字版权法》(DMCA)和欧盟《电子商务指令》中有关网络服务提供者“避风港”的规定,但在司法界和学术界,对于如何理解“避风港”,正确地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的“间接侵权”仍然存在很大争论。
四、我国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法律体系的不足
我国现存的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的相关法律缺少一部立法层次较高、专业性较强的统一指导性法律法规。经笔者查找发现,目前相关规定均已零散的条例、办法或者司法解释的形式存在。同时由于各规范随规定的内容缺乏统一的指导性,这就有可能导致相关内容出现交叉重叠,甚至是意见分歧。(作者:许少方,来源:市场研究 2015年02月(上))
相关阅读:
- 2014年宁波十大版权事件评出 2015-06-02
- 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及法律地位主要有哪些 2015-06-05
-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英德冷饮部兰忠德侵犯百色市酒厂右江注 2015-05-10
- 商业秘密,请让我们来保护你! 2015-05-10
- "抢”人商号还告人侵权 2015-05-10
- 专家建议绘制专利地图助力我国通信行业抢占制高点 2015-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