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与反垄断
发布时间:2015-05-18 15:17商业秘密网
知识产权是反垄断法中的特殊分支,特殊之处有三:第一,是否应该让知识成为产权、并由政府审批和保护,本身就是长期争论的话题。第二,人们相信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可以产生并传递垄断力;而政府一方面保护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又实施反垄断法,两个目标似乎有冲突。第三,近50年知识产权纷争个案激增,企业间的专利冲突无数,而大部分又在庭外和解,这个现象让反垄断法执行者担忧,那些自愿达成的专利使用协议,会起着掩盖企业间勾结行为的作用,所以他们要设法识破和阻止。
对第一个问题,张五常在1977年5月油印的《经济探究(EconomicInquiry)》中区分了知识产权的两个层面:一是对某项具体发明的权利,即“产品权利(produc-tionright)”;二是对在一个领域搞发明创造的权利,即 “发展权利(developmentright)”。该文还对知识产权促进经济效益的作用作了广博和深刻的阐释。那是一份科研项目中期报告,它后来被拆成三份,分别在1982、1986和2005年发表。离奇的是,包括张五常在内的所有人,似乎都忘记了1977年5月的那份油印版,而一篇该年10月才发表、其中引述了油印版内容、观点和角度与油印版接近、但内容简单得多的论文,就成了知识产权领域的必读。
那是吉弛(E.W.Kitch)的《专利制度的本质和功能》。该文明确认为,知识产权不是好坏参半、有时促进生产有时抑制生产,而是肯定能促进生产。理由是:(1)专利提供排他性的保护,鼓励了人们为改善专利发明而投资。一块油田,要在还没钻出油以前,就取得排他性的使用权,才会有人愿意投资开采;一种药,要在取得专利保护后,才会有人投资,以完善其药效。(2)专利能降低技术的转让成本,从而让发明者更自由地分享知识和协调科研节奏。否则,就只有在能有效保密的场合,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对第二个问题,首先清楚回答的是波曼(W.S.Bowman)在1973年出版的《专利与反垄断法》一书。波曼写道:“法庭认定的反垄断法和专利之间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幻觉。这种幻觉来自于一个根深蒂固的误会,即专利这种合法的垄断,可以用来撬动在非专利品上的垄断。而且,法庭也似乎忘记了,不管是否牵涉专利,买卖双方就如何使用信息而达成的协议总是对消费者有益的。已经被证明不能带来新的垄断的授权协议,包括了捆绑、限价、分区、整卖等形式。”大家记得,垄断者为什么只能收取一次垄断利润,而不会也不能通过捆绑来撬动其垄断力,恰恰是上期专栏的内容。
芝加哥大学的戴维德是吉弛和波曼等人的思想渊源,他们被统称为“芝加哥学派”。该学派固然从来没有说服过所有人,但还是非常有说服力,乃至明显影响了美国司法界对“垄断撬动”罪名的理解和处理。例如,在知识产权的反垄断领域,对比美国司法部在1970年出台的 “九不准”规定,与在1995年启用的《与知识产权许可有关的反托拉斯指南》,就能看出芝加哥学派的影响。而在学术领域,近年支持采用反垄断法来规制知识产权市场的经济学模型,也只能在戴维德等人思想适用的范围外,提出在非常极端(如果不是超现实)的条件下才能成立的论点。
当年的“九不准”规定,严格禁止了多种“滥用专利”的行为,包括不得在专利范围外从事交易、不得强迫专利使用人购买非专利品、不得给专利使用人的产品限定最低价等。其要旨就是以缜密的手段,阻止专利持有人将其在专利上享有的垄断权,扩张或撬动到专利以外的任何范围。我们在上期分析一般有形商品时,解释过那本来就是不可能的。“九不准”规定管得太多、太细、太没必要。
经过25年,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影响了政策,1995年出台的《指南》,采纳了不少产业经济学的成果。编委中的经济顾问吉尔伯特 (R.Gilbert)和夏普罗(C.Shapiro)在1997年的评论文章中指出,《指南》的核心包括“明确确认专利普遍促进竞争的本质;明确否定任何关于知识产权必然造成反托拉斯色彩的市场影响力的假定;认定反垄断执行者可以将适用于有形或无形资产的分析方法用于分析知识产权问题”。(作者:薛兆丰,来源:经济观察报)
对第一个问题,张五常在1977年5月油印的《经济探究(EconomicInquiry)》中区分了知识产权的两个层面:一是对某项具体发明的权利,即“产品权利(produc-tionright)”;二是对在一个领域搞发明创造的权利,即 “发展权利(developmentright)”。该文还对知识产权促进经济效益的作用作了广博和深刻的阐释。那是一份科研项目中期报告,它后来被拆成三份,分别在1982、1986和2005年发表。离奇的是,包括张五常在内的所有人,似乎都忘记了1977年5月的那份油印版,而一篇该年10月才发表、其中引述了油印版内容、观点和角度与油印版接近、但内容简单得多的论文,就成了知识产权领域的必读。
那是吉弛(E.W.Kitch)的《专利制度的本质和功能》。该文明确认为,知识产权不是好坏参半、有时促进生产有时抑制生产,而是肯定能促进生产。理由是:(1)专利提供排他性的保护,鼓励了人们为改善专利发明而投资。一块油田,要在还没钻出油以前,就取得排他性的使用权,才会有人愿意投资开采;一种药,要在取得专利保护后,才会有人投资,以完善其药效。(2)专利能降低技术的转让成本,从而让发明者更自由地分享知识和协调科研节奏。否则,就只有在能有效保密的场合,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对第二个问题,首先清楚回答的是波曼(W.S.Bowman)在1973年出版的《专利与反垄断法》一书。波曼写道:“法庭认定的反垄断法和专利之间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幻觉。这种幻觉来自于一个根深蒂固的误会,即专利这种合法的垄断,可以用来撬动在非专利品上的垄断。而且,法庭也似乎忘记了,不管是否牵涉专利,买卖双方就如何使用信息而达成的协议总是对消费者有益的。已经被证明不能带来新的垄断的授权协议,包括了捆绑、限价、分区、整卖等形式。”大家记得,垄断者为什么只能收取一次垄断利润,而不会也不能通过捆绑来撬动其垄断力,恰恰是上期专栏的内容。
芝加哥大学的戴维德是吉弛和波曼等人的思想渊源,他们被统称为“芝加哥学派”。该学派固然从来没有说服过所有人,但还是非常有说服力,乃至明显影响了美国司法界对“垄断撬动”罪名的理解和处理。例如,在知识产权的反垄断领域,对比美国司法部在1970年出台的 “九不准”规定,与在1995年启用的《与知识产权许可有关的反托拉斯指南》,就能看出芝加哥学派的影响。而在学术领域,近年支持采用反垄断法来规制知识产权市场的经济学模型,也只能在戴维德等人思想适用的范围外,提出在非常极端(如果不是超现实)的条件下才能成立的论点。
当年的“九不准”规定,严格禁止了多种“滥用专利”的行为,包括不得在专利范围外从事交易、不得强迫专利使用人购买非专利品、不得给专利使用人的产品限定最低价等。其要旨就是以缜密的手段,阻止专利持有人将其在专利上享有的垄断权,扩张或撬动到专利以外的任何范围。我们在上期分析一般有形商品时,解释过那本来就是不可能的。“九不准”规定管得太多、太细、太没必要。
经过25年,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影响了政策,1995年出台的《指南》,采纳了不少产业经济学的成果。编委中的经济顾问吉尔伯特 (R.Gilbert)和夏普罗(C.Shapiro)在1997年的评论文章中指出,《指南》的核心包括“明确确认专利普遍促进竞争的本质;明确否定任何关于知识产权必然造成反托拉斯色彩的市场影响力的假定;认定反垄断执行者可以将适用于有形或无形资产的分析方法用于分析知识产权问题”。(作者:薛兆丰,来源:经济观察报)
- 上一篇:专利侵权案件中的几个特殊问题
- 下一篇:风险预防原则下生物技术专利保护的再思考
相关阅读:
- "抢”人商号还告人侵权 2015-05-10
-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英德冷饮部兰忠德侵犯百色市酒厂右江注 2015-05-10
- 商业秘密,请让我们来保护你! 2015-05-10
- 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及法律地位主要有哪些 2015-06-05
- 专家建议绘制专利地图助力我国通信行业抢占制高点 2015-06-04
- 2014年宁波十大版权事件评出 2015-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