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付费苦等著作权修订案 版权局:2013年没戏
这些年来,唱片业不景气简直成为了一个老生常谈,逢谈必丧的话题。直到去年,音乐产业好像终见一丝曙光,上半年轰轰烈烈的著作权法草案的推动,振奋了从业者,下半年又掀起了一股“倡议收费”的热潮。新年开始,数字音乐的付费模式再次被提上日程,不管是豆瓣电台推出包月付费版本,还是虾米网被阿里巴巴收购,这些看上去很美的举措,好像预示着已经萎靡多时的音乐行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一时间,关于2013年是“数字音乐付费元年”和“行业拐点”的声音不绝于耳。
有业内消息称,著作权法案新修订案将在今年或者明年初正式实行,如果确定,这对于整个行业无疑是利好消息。但北京市版权局版权保护处处长韩志宇向搜狐音乐表示,著作权法正在进行第三次修订,2013年出来的可能性很小。恒大音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宋柯谈到数字音乐的现状称,他必须乐观,因为再不乐观就只能彻底悲观了,“处在这个一个时代,如果还想凑合就凑合不下去了。而谈到部分互联网称版权费过高,宋柯的回应是“太可笑了!”
【Part1】数字音乐付费元年到来?
那些数字音乐付费的风向标
“音乐付费”的口号虽然被各大公司喊了数年,在真正让人有近在咫尺的感觉,还是从去年开始的。不管是著作权法草案的推动还是“倡议收费”的热潮都给从业者注入一针强心剂。具体到事件,包括去年京东商城上线数字音乐,今年1月豆瓣FM推出付费版本,以及虾米网被阿里巴巴收购。
京东数字音乐上线是其在数字业务领域新的布局,此前京东商城已上线电子书、网络原创、数字杂志、多媒体图书。据了解在上线初期,大部分的数字音乐都是免费提供的,而且收录的作品并不是太多,版权问题仍是亟待解决的重要前提。
今年1月7日,豆瓣FM正式推出付费版本—豆瓣FM Pro,定价为10元每月。目前提供高音质和无广告两项服务。未来,Pro版将开放更多、更有意思的功能,以及更有价值的服务。而对于非付费用户,豆瓣FM仍可正常使用。豆瓣FM从2009年上线公测后,已有千万用户通过其获得音乐服务。在经历了几年的普及和使用,在此时推出付费版本,也给其他期望自己产品能够收费的公司一个良好的开端。评:谁会为它买单
与其他两者相比,阿里巴巴对虾米网的收购可谓是最有影响力的。任何行为都能引发民众和媒体探讨——阿里巴巴居然会收购一个貌似“经营不善”的网站。在很多人心目中,这似乎有股神巴菲特的效应——数字音乐值得投资,付费音乐前景可观。业内人士分析,阿里巴巴此举可能是希望凭借在电商方面的强大资源,将虾米打造成一个“音乐淘宝”,期望其能成为中国最大的音乐电商平台。这跟京东网的布局是一样的,都是看到了数字音乐在电商方面的潜力。拥有固定用户群的虾米网,虽然比新兴的京东数字音乐平台人气更高,但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更多。这种“很难”,从虾米付费模式的“失败”可见一斑。虾米模式表面上看这是一种三方共赢的模式,但其中有一大尴尬:用户的付费意愿和版权方对版权费的期待成反比。所以,阿里巴巴是否能解决虾米网的版权问题,并把自己传统的B2B、B2C经营模式应用其中,是众多业内人士下一步的关注点。
付费模式多样iTunes模式最为成功
国内数字音乐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以及对国外的借鉴,基本可以归纳为iTunes模式、Bandcamp模式、增值服务模式、众筹模式、虾米模式、YY模式等。以上几种付费模式,最成功的无疑是iTunes。2012年,iTunes的收入超过75亿美元已经足以说明一切。但是,iTunes模式是一种全产业链的模式,通过打通硬件和软件产品来吸引用户付费使用音乐。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硬件,当年若不是iPod的成功,iTunes也不一定能做起来,所以这种模式很难复制。其他几种模式各有优劣,但前景都有待观望。(使用增值服务模式的Pandora和Spotify虽然已经培养了十分庞大的用户群,后者收入甚至高达5亿美元,但仍未实现盈利。)
而且,“付费”的前景在国内更加严峻。从试听网站的发展历程我们大概可以了解为什么内地用户不喜欢付费。根本原因就在于,从一开始国内的网站就“鼓励”用户免费听歌——从早年免费下载到后来免费试听再到后来免费正版音乐试听和下载,用户已经享受了十多年的“免费”服务,想让他们付费,这个,基本上,很难。
不过,国内数字音乐服务提供商除了“付费”已经没有别的选择。2012年夏天,版权方要求版权购买和付费模式捆绑的传言不绝于耳,去年年底有关部门的表态和前不久豆瓣FM的付费模式启动证明了这点。实际上,包括百度音乐在内的众多数字音乐服务提供商都在尝试付费的增值服务。于是,2013年是“数字音乐付费元年”和“行业拐点”的说法层出不穷。声音:网友对音乐付费试听说“NO”
目前几种音乐付费模式
模式一:iTunes模式,用户通过客户端付费下载音频文件,可随意存储。京东的在线音乐销售采用类似的模式。
模式二:Bandcamp模式,艺人自主上传作品供用户自由定价付费下载。这种模式在国外的代表是Bandcamp,国内是“弥勒发布”。
模式三:增值服务模式,付费用户可以享受无广告、高品质音乐下载、空间背景音乐设置、手机离线服务等增值服务。这是目前主要的数字音乐付费模式,区别只是增值服务不同。
模式四:众筹模式,通过发起某个项目来吸引潜在用户付费。这种模式的代表是“乐童音乐”,现在叫停了。
模式五:虾米模式,这是三赢模式,用户上传音频获利,网站提供高品质试听和付费下载吸引用户,付费下载收入与版权方分享。下载方式类似iTunes,离线方式类似Stotify。
模式六:YY模式,用户在线唱歌,观众通过购买送给“歌手”的礼物付费,唱吧也是类似的游戏模式。
survey
【Part2】付费音乐现状探讨
这些网站在先行
靠着广告维持收入的试听网站经过多年来的优胜劣汰,仅仅剩下几家规模大的公司。在国内音乐正版化号角拉响很久后,它们不得不改变初期的无版权化经营模式,不断寻求版权的解决方式。一听网就是这样一家网站,在经历最开始以盗版累积资源到一定规模后,要想继续良好运营下去,网站必须逐步走正版化之路。尽管正版化之路走得颇为艰辛,也受到其他数字音乐运营者“鄙视”,一听网还是看到了音乐未来发展的潜力,以及付费下载的可操作性,目前已经走到了“公测”的阶段。现实:众多音乐网站低调避谈
内容总监BOB在一听网站已经工作了好几年,算是看着公司一步步转型的,尽管目前还是靠广告维持收入,但付费下载的公测起码让他们看到了一线曙光。从BOB得知,一听网的版权费目前采取一年一付的形式,而对于付费下载的业务,他们跟内容提供方以分成来合作,“目前具体分成比例以及时间还没有定下来,牵扯到大环境,不好说是什么时候。”
“版权费过高”是BOB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如果版权费降低,网站会运营得更好,而不是提心吊胆琢磨版权费的事情。唱片公司和在线网站要达成双方都满意的版权费还是挺困难的。”
星外星公司与一听网完全不同,品牌官邹小樱把他们的运营模式定位为iTunes模式。其分成方式也跟iTunes是一样的,都是三七分,“我们没有预先给专辑保底费用,具体卖多少结算多少”。星外星进入数字音乐行列,是看到了其未来发展的前景,尽管他们也看到了非法mp3对于正版音乐的冲击以及消费者免费观念的先行,但有视频网站珠玉在前,他们愿意相信音乐市场是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不能等着消费者养成习惯,或者相关政策的配套。在这个时间段里,花一些时间做准备。”所以,星外星在运营初期并没有以盈利为目标,他们做得更多的是慢慢尝试,哪怕是一首歌应该定价多少,也需要摸索。
做网络广告公司起家的马客,曾经在天使基金工作过一段时间。2011年,他成立了乐童音乐做众筹,这个为音乐项目发起支持及服务整合的平台,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就停掉了。马客说,他曾经考虑过跟大的互联网公司做版权合作,但高额的版权费用让他退而却步。他认为在内容方和平台方还需要一种更好的合作方式,“等付费方式成熟,能够按下载量去收费的话,可能更能够刺激成长。”
宋柯:版权费高?太可笑了!
部分试听网站的叫苦连天,音乐公司并不认同。因“唱片已死”从太麦转行卖烤鸭,之后又回归老本行的著名音乐人、恒大音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宋柯,称这种叫喊太可笑了,“整个音乐行业一年才从互联网收益两三亿人民币,这么多企业,才付这么点钱,还嫌人要得高!苹果的渠道才拿30%,内容方(音乐版权方)可以分到70%。”而从内地音乐大环境来看,宋柯对分成的比例是“不求三七,但求四六”,“没有这40%,唱片公司就没有未来。”
宋柯
宋柯认为,在每一个商业体系里面,生产者都应该得利,而那些“最后赢家是唱片公司”的声音,都是荒谬的观点,“有这种说法的很多都是小网站,没有更多钱投资了,只想凑合卖点广告过活,注定活不下去。厉害的投资人乐于见到付费模式,像阿里巴巴这种公司的投入,可以有更多钱做更多的音乐服务。”真心话:数字音乐收费是应该的
除了宋柯之外,其他有音乐版权的大公司对于“付费下载”的话题,有点像“不能说的秘密”,索尼数字音乐主管在听到采访的主题时,立刻说不方便谈,态度显得有些暧昧。
版权局:著作权法新修订案2013实施可能性很小
【Part3】业内:付费音乐前景探讨
也许版权方与渠道方仍然存在各种矛盾,就算著作权法案新修订案暂时无法正式实施,但不管如何,各大公司都已经朝着“正版化”和“收费下载”的道路前行。对于付费音乐的前景,各业内人士是否看好?搜狐音乐也专访到了宋柯、贾维、白噪音、白云飞等人士,对数字音乐未来的发展和运营模式进行探讨,希望能为行业发出一点声音。
力挺派:
包月模式是基本保障
宋柯(恒大音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面对付费音乐的前景,宋柯先后用了两层不同的意思来表达。他看好的原因是目前的音乐行业现状以及互联网现状,已经到了一个解决基本需求的地步。还有,他必须乐观,因为再不乐观就只能彻底悲观了,“处在这个一个时代,如果还想凑合就凑合不下去了。”
现在付费模式很多,宋柯更期望是在基本包月服务的基础上,再百花齐放,“首先要有基础的保障。对唱片公司来说,有了一定收入才能做更好的音乐,才能良性循环。”他认为只有基本解决了,才能探讨之后音乐以哪种形式来操作,“在包月模式之外,再谈音乐与社交,音乐与游戏的结合。”问题:音乐下载收费包月制有效果吗
而对于目前消费者付费下载观念的不成熟以及版权制度的不完善,宋柯认为不能总是以此为借口,“消费者永远习惯免费,美国法律也在不停的修改版权制度。我觉得总要有人开始做,不然永远没人做,永远不会成熟。”
异业合作在中国容易被接受
贾维(资深从业者)
从音乐圈内的资深记者到如今做各种项目,贾维从未放弃过对行业的关注。在他看来,数字音乐的付费是大势所趋,且模式会是多种多样,“正版化有利于行业发展,对大家都有好处,有价值的东西有价格。”与其他业内人士不同,贾维在阐述观点之外,还特别举出了具体的例子进行探讨。他认为现在汽车品牌与音乐类IT进行内置合作,手机、高品质音响与互联网的合作都是非常可行的,也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异业合作在中国比较容易被大家接受,前提是比例怎么分。版权方一定要分到比较客观的份额,才能让音乐行业有良性的发展。”
对于部分网站提出的“版权费”过高,贾维有着跟宋柯类似的观点,“不会过高,这个版权费的高低其实是市场决定的,没有高到那个程度。这就是市场经济,没钱就别干这一行。每年上千亿的收入,分给版权公司两三亿。高吗?一点都不高。”
唱衰派:
在互联网卖音乐已经过时
白噪音(网站市场分析师)
相对于宋柯、贾维较为乐观的态度,白噪音显得保守得多。之所以不看好,白噪音列出了一连串的原因,“首先是用户是否买账,现在99%的用户都使用免费音乐,只有1%的人付费,这种习惯的转变培养非常困难;第二是知识产权的保护,目前法规对非法下载以及版权使用并没有强制性规定,日本、美国都有相应的法律进行严厉惩罚;还有各大数字音乐互联网公司,要达成协议也很困难,譬如定价等,这还需要慢慢试水。”
白噪音认为,现在数字音乐收费之所以颇受关注,跟部分唱片公司的“热炒”有关系,“我知道这个事情是内部唱片公司某些人发起的,没有前景,纯属炒作。现在市场没有内容评价系统,也没有具体的音乐文件,连什么是高品质都没有说明。”
而谈到部分人比较看好的“包月下载”方式,白噪音的观点更是与众不同,“付费下载只是把唱片换了渠道,其实用户更需要的是新的模式,而不是传统音乐变成数字包月下载。还想按照以前的方式在互联网卖音乐,这已经过时了。”对于未来音乐的发展方向,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应该向新的模式转化,做增值付费音乐社交和游戏。”
前科:音乐下载收费尝试曾头破血流
数字音乐的付费一直畸形存在
白云飞(网站产品总监)
2000年进入唱片行业的白云飞,曾经怀揣着为音乐打拼的梦想。8年之后,不团结且不能紧跟变化的唱片公司让他对行业失望。之后他进入互联网公司工作。现在的他在一家大型网站担任产品总监。
对于2013年是拐点和“付费元年”的说法,白云飞并不认同,“对于数字音乐的付费,一直以来都是畸形存在的。无论是从SP衍生移动增值服务,如全曲下载,还是基于音乐的互联网增值服务,从付费元年这个说法上,都是不成立的。究其本质,是版权所有方(即唱片公司CP)获得的真正收益和产业规模不成正比。”
白云飞认为现有的版权费一点也不高,真正阻碍行业发展的是版权方和互联网不能相互理解,即唱片公司不能理解“互联网创业者为什么这么不尊重版权”,互联网公司不能理解“版权是唱片公司最有价值和惟一的安身立命之本”,“为什么唱片公司不能以版权入股互联网公司,而不要高额费用?为什么唱片公司不能联合起来成立一个中国的VEVO?为什么互联网公司一定要走先侵权后算帐,有法不依、违法不纠(只要没有强制执行)的商业模式?”这个三个问题就是白云飞对现在数字音乐的质疑。
【Part4】
评论:付费的前景取决于音乐怎么用
在聊“付费”之前,咱们先说说一款叫“起床资讯闹钟”的app,这个app除了具备闹钟功能,还能给你预设好起床“需要的”音乐和新闻报道,第二天一早你就会被先音乐后资讯的“闹铃声”叫醒。
严格说来,这种对于音乐的使用也是应该支付版权费的。但我们想说的并不是这个,而是,“瞧,音乐也可以这么用。”我猜这就是白噪音在采访中说“卖音乐已经过时”的理由,也是投资界大佬王冉王老板在微博里说:“人们可以不为具体的某首歌付费,但将习惯为音乐服务付费”的原因。在既成事实的条件下,关于音乐要不要付费已经没有讨论的余地,至于版权费高不高,正如贾维所言,决定权既不在买方也不在卖方,而在市场。与其花时间来讨论这些,不如多想想用户需要什么样的服务,自己可以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产品。
关于“付费”,一个很大的误区在于很多人想当然的把音乐付费仅仅等同于“卖CD变成卖MP3”。但其实如果有一天你真的为豆瓣FM包月支付了10块钱,那这10块钱你买的并不是作品,而是“豆瓣FM Pro”这种服务,其中包含了192k音质、无广告以及你可以很方便在开宝马的时候听你喜欢的歌等。
一个可能会让音乐人沮丧的事实是,随着所谓“云”的普及,作品本身的价值真的在趋向于“零”。比如,对于豆瓣FM Pro的用户,他花10块钱包月费获得的是一个无限大的音乐库。在这样的情况下,单首作品的价值真的可以忽略不计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版权购买者来说,如果他想尽可能多的获利,那他需要做的是好好想想怎么用这些内容以及怎么让消费者愿意花钱使用这些内容。
不像电影电视,音乐在使用上没有太大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尤其是变成音乐流之后,使用方法更是可以千变万化——如果说数据流化了的电影和电视仍然作为独立的艺术品存在,那么数据流化了的音乐比从前更无限接近生活本身。话句话说,越能无缝嵌入用户生活中的音乐产品对用户来说就越有吸引力。
但,版权仍然是个大问题。根据国外媒体的报道,目前最成功的在线音乐产品Spotify今年预计收入5亿美金,比去年的2亿翻了一倍还多,但就算是这样仍然预亏4000万,仅比去年少1000万。为什么?Spotify需要把年收入中的75%交给唱片公司。(如果收入不够2亿就按2亿交)所以到目前为止真正能通过正版音乐赚到大钱的就只有软硬件通吃的苹果公司。
这并不意味着音乐没法玩,比如Bandcamp模式就可以跳过狼吞虎咽的大唱片公司。国内也越来越多的平台不堪版权费重负开始尝试一些直接跟音乐人对接的模式。但无论哪种模式都跳不过那个问题,音乐怎么用?!
链接:在线试听的正版血泪史
关于在线试听这种网站模式在中国的最早吃螃蟹者已经不可考。不过,根据马日拉的说法,他1999年创办的“中文音乐星空”据说是当时“中文网络五大MP3下载站之一”。同年,九天音乐网成立,由此可知早在上世纪末,已经有网站提供在线试听服务。(通常音频下载也可以在线试听,不过早年网速低,音频质量也低)2000年,Sogua上线,该网站提供多种音频格式歌曲的搜索、试听和下载的服务,曾是歌迷的重要阵地。2002年,百度MP3上线,Sogua式微,旷日持久的版权纠纷开始。
2000年前后,P2P下载兴起,以KURO、KAZAA、SOULSEEK为代表的下载客户端受到歌迷的青睐。这种客户端可任意搜索、下载和分享音乐资源,对于音乐产业来说是极大威胁,所以很快遭到版权方的围剿,纷纷转型或退出。而在那段时间,大量试听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代表有好听(2003)、一听(2004)等。另外,酷狗(2004)和酷我(2005)等音乐客户端也开始出现。(虽然同样号称P2P共享,但在下载音频上采取了部分规避版权风险的功能,用户不能像使用KURO那样随意下载存储音频)
2005年前后是试听网站发展的高峰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手机普及带来的彩铃火爆。除了广告,试听的同时提供彩铃下载成为当时试听网站的重要盈利模式。这一年,百度MP3遭到多家唱片公司(四大唱片均参与)起诉,并在与步升音乐的官司中败诉。虽然没能改变百度MP3的模式,但版权战愈打愈烈。
2006年,在线试听模式进入新时代,这一年,有姚明投资的巨鲸音乐网上线,创办人陈戈宣称“坚决推广正版数字音乐”,网站提供试听和下载服务。2007年,三个重要的网站上线,两大门户和一个虾米。两大门户的特色是“正版”(都宣称与五大唱片公司达成协议),虾米的特色是“高品质”(192-320K)。
2008年,谷歌与巨鲸合作推出正版音乐的在线搜索和下载服务,给百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同年,原环球音乐高层梁康妮入主百度音乐,百度开始着手解决版权问题。2010年,受版权方的压力,同时也是为百度开路,国家开始整顿在线试听网站,大量存在版权问题的试听网站纷纷关闭,其中包括“好听”这样的老牌网站。
2011年,百度宣布与三大唱片(环球、华纳、索尼)达成协议,提供正版音乐的试听和下载,版权战结束。在线试听进入“正版时代”。
来源:网络
(作者:,来源:)- 上一篇:版权律师眼中的电子图书的版权隐患
- 下一篇:最高法院解读《信息网络传播权司法解释》
- 商业秘密,请让我们来保护你! 2015-05-10
-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英德冷饮部兰忠德侵犯百色市酒厂右江注 2015-05-10
- 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及法律地位主要有哪些 2015-06-05
- "抢”人商号还告人侵权 2015-05-10
- 2014年宁波十大版权事件评出 2015-06-02
- 专家建议绘制专利地图助力我国通信行业抢占制高点 2015-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