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商标“反向”侵权案
[案情]
甲公司是国内生产模具机床的专业厂家,其“通海”牌机床质量好、价格优,机床的销售供不应求。注册商标“通海”在国内外同行业中享有较高的声誉,给甲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同行乙公司规模较小,生产的“元元”牌机床技术含量低、质量不符合现代工业化生产的要求,机床销售不畅。按正常情况,乙公司应当积极进行技术改革,提高机床的市场竞争力。然而,乙公司并未采取技改措施、扩大生产规 模,相反却采取了以下三项,“竞争”措施,双方引起纠纷。
案例一:乙公司从市场上回购已使用过的“通海”牌二手机床,除去甲公司机床上的“通海”商标铭牌,再通过自己公司清洗翻新,贴上“元元”商标进行销售。
案例二:乙公司从市场上回购已使用过的“通海”牌二手机床,除去甲公司机床上的“通海”商标铭牌,再通过自己公司清洗翻新后直接进人市场销售。
案例三:乙公司从市场上回购已使用过的“通海”牌二手机床,通过自己公司清洗翻新,仍以“通海”牌机床的名义销售。
[研讨]
乙公司的上述三种行为如何定性、是否构成商标侵权是甲乙两公司的争议焦点。
一、案例一中,乙公司“更换商标”销售的行为符合商标法中商标“反向假冒”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1.商标的“反向假冒”
所谓商标的反向假冒也称商标的反向仿冒,是指经营者合法取得他人拥有注册商标的商品后,未经商标注册权人同意,擅自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后的商品又投人市场的行为。商标反向假冒行为在客观上表现为向他人虚假地表示商品的真实来源,其实质是一种商标侵权行为。在发达国家,这种行为早就被美国商标法、澳大利亚商标法、法国知识产权法典、英国法院的判例认定为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在我国,对商标“反向假冒”的理论始于1994年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枫叶”诉“鳄鱼”一案,并由此成为我国知识产权研究领域争论的热点。直至2001年修改后的新商标法第五十二条第四项明确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均属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四)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人市场的”。这种商标“反向假冒”行为被认定为商标侵权才有了法律依据。
2.商标“反向假冒”的危害
在商标反向假冒行为中,擅自除去他人的注册商标,在该商品上粘贴自己的商标销售,不仅违反对注册商标专用权保护的法律规定,也影响商标的本质功能,使原商品的注册商标难以有效发挥其识别作用,引起商品流通秩序的混乱。同时,商标反向假冒行为人擅自更 换他人的注册商标,妨碍了原商品生产者扩大其商标知名度和提高产品市场占有分额,这亦违背公平竞争、诚实信用的商业道德与法律原则。
勿容置疑,案例一中乙公司的行为完全符合商标“反向假冒”的侵权要件,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二、案例二中,乙公司“除去商标”销售的行为侵犯了甲公司的注册商标权。
乙公司从市场上回购已被使用过的甲公司二手机床,除去机床上原有的商标,清洗翻新后直接进人市场销售的行为是否构成商标侵权?
商标是通过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和颜色组合或者上述要素的组合,将一个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与另一个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的具有显著特征的标志。商标最主要的功能是对产品的识别功能,兼具有表达与评价功能,即消费者首先通过商标区分不同的产品或服务;其次,因不同的商标附着于不同的产品或服务上,具有不可分离性。商标在商品制造者或服务提供者与社会公众之间建立了一种特定关系,产品或服务的出处、质量、社会评价均可通过商标所反映。因此,擅自去除他人商标的行为,即造成他人商标难以最大化发挥其功能,亦背离了商标权人申请注册商标的初衷,最终侵害了商标注册人的注册商标权。由此可见,乙公司擅自去除甲公司 “通海”商标的行为是一种侵犯商标权的侵权行为。(作者:,来源:)
-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英德冷饮部兰忠德侵犯百色市酒厂右江注 2015-05-10
- 2014年宁波十大版权事件评出 2015-06-02
- 商业秘密,请让我们来保护你! 2015-05-10
- 专家建议绘制专利地图助力我国通信行业抢占制高点 2015-06-04
- 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及法律地位主要有哪些 2015-06-05
- "抢”人商号还告人侵权 2015-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