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知识产权智库 > 商业秘密保护 > 典型案例 > 正文

商业秘密标准在实践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15-05-14 21:14商业秘密网点击率:

希望您将“商业秘密网”推荐给您的好友,在“商业秘密网”右上角点击“会员注册”。商业秘密商业秘密商业秘密商业秘密商业秘密商业秘密商业秘密商业秘密商业秘密

第一、原告举证的公开性。

  原告应按照其起诉的标的公开其受侵害的客体,阐明商业秘密的名称、范围,尤其是要求保护的核心要点。至于把自己的商业秘密在法庭上公开到什么程度,应视情况而定。如果权利人认为只有一部分技术方案受到侵害,他可以将另外部分保留,只公开被侵权的技术方案部分。法律并不要求在部分商业秘密遭侵权时,须由权利人将整个技术方案合盘托出。但是,原告在诉讼中列举的受侵害的部分必须向法庭和被告公开。

  这些材料本应由原告在起诉书及相关证据中罗列。但是,在实践中却不是这样。有些案件的当事人到了法庭仍不肯公开其“秘密”,使法院无法审理,对方当事人无法抗辩。原告在诉状中往往只诉称被告的某产品侵害了商业秘密,而对其本身享有的商业秘密的实质内容和要点构成的叙述,只言片语,含糊其辞,连法院都弄不清原告的秘密点是什么。而原告对此的解释是,如果与被告交换了这一类证据,秘密岂不被被告堂而皂之得到,原告利益势必进一步受到损害。退一万步讲,即便是提供,也只给一份,仅供法院参考,甚至还套用民事诉讼法第66条的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对涉及商业秘密的证据应当保密,需要在法庭上出示的不得在公开开庭时出示”,原告的这一做法,给法院的感觉似乎是,其商业秘密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是毋庸置疑的,审判员的工作重心应该迅速投入到对比被告产品是否构成侵权上,而不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对原告商业秘密构成与否的审查上。

  诚然,当事人的上述做法是可以理解的,所谓担心也是必要的。商业秘密案件有它与众不同的特点,原告起诉,势必要冒些商业风险。诉讼中,经认定不侵权或者由于其他原因诉讼被驳回,被告就很有可能借此机会充分了解并获取该技术方案,或完善自己原有的技术方案。

  其实不然。

  民事诉讼法第64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根据这一规定,原告必须公开自己的商业秘密内容,是一种举证义务。只有公开秘密,法院才能审查原告诉的依据是什么,并按照对商业秘密认定的有关程序,进行分析判断。

  只有公开了原告的商业秘密,被告才能行使质证的权利。打官司就是打证据,证据必须经过审查,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庭审的主要工作就在查清事实,一项证据提出后,要经过质证。辩论才能决定它的效力。根据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指导方针,诉讼的成败与否,往往取决于证据的真实性和说服力。当事人非常重视行使质证的权利,不轻易首肯每一份证据。在法庭调查阶段,每个证据都要经过出证、质证、再质证几道审查关。人民法院审理商业秘密案件,很重要的一步工作就是审查原告的商业秘密是否成立。由于这类案件往往涉及很复杂的技术问题,法院工作人员对这类专业技术又知之甚少,只能就一些粗浅的常识性技术工艺提出简单看法,在思维中有些感性认识,但对稍微上层次的技术课题便元从人手了。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走访专家、学者,进行咨询、鉴定,是最省事、最保守的一种惯例。即使如此,仍有它弊端的一面。专业技术人员判断某项技术方案的着眼点与我们有所不同。有时不能从同一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作出的鉴定结果往往带有“专家性”,即起点偏高。那么,法院判断的素材又从何而来呢?主要来自于被告的质证材料。诉讼中,当原告单独面对法官时,可能会对其技术方案讲得滔滔不绝,连常识性公有技术也会被冠以商业秘密。而在法庭上,当原告。被告双方均为同行业技术人员时,在原告列出商业秘密方案后,通常情况下,被告会以该商业秘密不具有新颖性。创造性为由进行抗辩。提供的抗辩材料主要有国内外公开出版物上的文章。教科书。已公开使用的证明及失效的专利文件等。于是,举证责任又转嫁给了原告,他需要再提交证据进行反驳。在此之前,只听一面之词,结论不好下。现在,双方将质证材料针锋相对地摆在法官面前,从文字表述上具备了敢于分析技术问题的可能性,技术难度似乎没有那么强了。借助双方的反复质证,会发现一方的某些技术特征明显不成立,构不成商业秘密,从而使案件的结论初露端倪。(作者:,来源:)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温馨提醒:

当您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请冷静以待,可以通过咨询法律专业律师,咨询相关法律问题,走适宜的维权之路,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护您自身权益!

如果有法律问题,请拨打免费咨询热线:0574-83099995 我们及时为您解答。

免费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