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频跳槽考验商业秘密保护
◆阅读提示
商业秘密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保护商业秘密也是公认的基本商业道德;人才的合理流动有利于有效配置人才资源,从而使整个社会利益最大化。但在人才频频跳槽的过程中,往往会带走原企业的商业秘密,从而引发纠纷。
记者近日在省法院采访获悉,全省法院十年审理商业秘密侵权案件200起,全部是由职工跳槽所引发。职工跳槽带走商业秘密,造成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也给人才流动蒙上了阴影。如何既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不受侵犯,又促进人才正常合理的流动,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
□ 本报记者 吴允波 本报通讯员 王雪婷
“商秘”案全由跳槽引发
供销科长李强(化名)干了七八年,一直很优秀,却突然不干了。日照某钢球公司开始感到十分奇怪,过了一段时间就明白了:供销科长和别人另起炉灶,干起了钢球生意,而且利用在原企业期间掌握的客户资源开拓业务,致使原企业业务量大幅下降。
钢球公司将李强及其开设的新公司告上法庭。日照中院经审理查明,钢球公司和李强签订的聘用合同中有保密条款,约定李强在劳动合同存续期间和合同解除后,均对钢球公司的商业秘密负有保护义务。钢球公司多年来形成的稳定的交易关系的特定客户,属于企业的商业秘密。李强及其新公司利用钢球公司的客户资源开展业务,属于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因此,日照中院一审判处李强及其新公司停止侵权、赔偿损失、两年内不得在钢球公司的客户中发展业务等四项判决。被告上诉后,省高院经审理,将赔偿数额由原来的100万元改判为80余万元,维持了其他三项判决。
据省法院民三庭副庭长肖彬介绍,日前省法院就商业秘密保护做了专项调查,发现10年来全省法院共审理商业秘密保护案件200件,全部是由于职工跳槽引发的。在现实中,企业职工跳槽带走商业秘密的现象比比皆是。
一位企业的负责人透露说,多家竞争对手经常通过猎头公司或以打电话、发邮件等方式“招”人才,甚至派人住在本企业对面的宾馆里,长期以高薪为诱饵来挖人。由于地域、行业地位、薪酬水平等原因,有不少关键岗位的人被挖走,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商业秘密的流失。这使得企业既害怕,又感到颇为无奈。
据统计,1982年知识产权对价值创造的贡献率为38%,目前已经达到了82%。在省法院调查的70家企业中,95%的企业都认为商业秘密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97%的职工也认商业秘密对企业经营意义重大。目前,在科技创新和市场开拓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一些企业以高薪为诱饵从其他同行中挖人,导致职工跳槽频繁,恶性竞争,给不少企业带来了极大困扰。
七成企业为何不愿维权?
省法院在调查中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现象:接受调查的70家企业对商业秘密纠纷选择协商处理的16家,选择行政处理的7家,选择司法途径的6家,而选择不处理的41家。也就是说,七成企业对职工跳槽选择了不予处理。
为何多数企业不愿意维权?肖彬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一个企业在诉职工跳槽带走商业秘密,案件一审后企业不服向省法院提起上诉。法官让企业讲明被诉侵权的商业秘密是什么?企业称是一种生产工艺。这种工艺是无形的,靠熟练程度、分寸把握、经验技巧等组成,但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由于无法表达商业秘密的核心点,让法院认定起来十分困难。肖彬说,一些商业秘密侵权纠纷案件,法官也能感觉出企业商业秘密受到了侵犯,企业受到了损失。但商业秘密必须具有“秘密性、价值性、保密性”等特点,由于原告企业无法说明自己的商业秘密是什么,法院处理起来也十分困难。
司法实践也说明了这一点。省法院对10年来审理的商业秘密案件的统计表明,这些案件中判决原告胜诉的仅占25%。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原告企业很难证明被告跳槽职工所掌握的商业秘密是自己所有,而且还担心在诉讼时商业秘密“二次泄露”。目前还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很多企业事前防范、事中取证、事后维权的能力也很欠缺。(作者:,来源:)
- 上一篇:侵害商业秘密 兄弟反目上堂
- 下一篇:福州晋安破获一起涉嫌侵犯商业秘密案
- 软件著作权登记与取得著作权没有任何的关系 2015-06-02
- 对侵犯商业秘密行为应承担那些行政责任 2015-06-01
- 业界热议录音制作者广播权 2015-06-03
- 最高法司法解释:反向工程获商业秘密“合法” 2015-05-10
- 谈谈“传奇”私服及其侵犯商业秘密的性质 2015-05-29
- 商标评审申请及答辩 2015-05-10